灵感新知 雨果逝世凯旋门为之披上黑纱

“虽然我将闭上尘世的眼晴,但是心灵的眼睛将却始终睁开,它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

我要把所有法郎捐给穷人,我希望自己能躺在穷人的柩车上前往墓地。我拒绝任何教堂为我祷告。我请求为天下所有的灵魂祈祷。”

这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临终遗言。1885年5月22日,雨果因病逝世。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 19 世纪时期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既是法国历史的见证者也重要的参与者,他的逝世也成为了这个国家无法弥补的遗憾。

因此在6月1日这天,法国为雨果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此种荣誉,在法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拥有过。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父亲是曾共和国军队的军官。儿时的雨果天资聪慧,9岁时曾随父在西班牙驻军,在那段时间里雨果便开始尝试写作,随后开始回到巴黎上学,虽然进入了法学院学习,但是他非常热爱文学创作便开始写诗,在15岁时就凭借《读书乐》在法兰西学士院的诗歌竞赛获得奖,青年时期还曾因出版诗歌《颂诗集》,被路易十八赏赐奖金,这时他的文学才华就已经逐渐被发现和认可。

维克托·雨果的理想抱负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学方面,他赋予作品的政治意义和为争取自由的不懈斗争,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事业。1848年二月革命后,他坚定的赞成共和制,并为他所追求的自由而不断斗争,甚至自愿被放逐达19年之久。然而这一切在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都发生了改变,雨果的坚持似乎取得了胜利,1870年他回到巴黎,并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雨果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他永远以自由为本,犹如自由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法国作家阿兰曾这样评价他。普法战争期间,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斗志,并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1871年雨果当选代表,同年3月在巴黎公社起义时失败后,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甚至还为流亡的社员提供避难所。在这期间雨果发行《凶年集》,进一步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普法战争和在巴黎公社时期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自由。

在雨果的创作的60年中,作品合计有79卷之多,他几乎是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其中,例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优秀作品不仅激励了许多正在饱受苦难折磨的人,也在书中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这些作品不仅为法国文学甚至为整个人类进程都增添了一份十分闪耀的文化遗产。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